查看原文
其他

“课程思政”建设经验分享 | 刘海娟:《大学生心理健康》

心理育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课堂教学中,尊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,将《大学生心理健康》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,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同时,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,将民族、国家、社会的发展与自己发展相结合,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。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过程中,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:

第一,提升授课师资专业水平,让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的践行者。为了高水平完成《大学生心理健康》课程的授课工作,组建核心授课团队,根据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编写我校《大学生心理健康》校本教材,在教材中融入矿大元素;统一备课,统一课件,对教学内容开展在线说课,把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要点,统整课程思政理念,提升教师讲解思政要点的能力,让教师成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践行者。第二,贴合学生心理需要,让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的潜意识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身心发展规律,讲好中国故事,将心理学的自我实现理论寓于爱国英雄、劳动模范、知识分子的事迹中,学习袁隆平、钟南山、钱学森、钱钟书、杨绛等人爱国、敬业、坚韧、乐观的品质,认同自我实现和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的奉献情怀,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融入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。第三,注重学生参与,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。全面调动学生感受,注重学生切身体验,通过小组讨论、问卷调查、心理测验、个人分享等活动,全面了解自我,主动展示自我,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心态,悦纳自我;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、扶贫支教、参军,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,知晓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,在参与中感悟,在感悟中成长。总之,在教学过程中,将心理学知识与思政课的理念有机融合,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,贴近学生心理需求,聚焦学生成长,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理解自己的人文特质,理解中华文明在个人身上的血脉传承,将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,激发学生的责任感,将个人的自我实现统一到中国梦的实现目标中来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